當前位置:富路站 >

致富周邊 >科普 >

甜瓜蔓枯病防治技術

甜瓜蔓枯病防治技術

甜瓜蔓枯病防治技術

甜瓜蔓枯病是甜瓜的主要病害,分佈廣泛,各地都有發生,露地、保護地都發病,一般病株率5-8%,部分地區發生普遍,重病地塊病株達25%以上,顯著影響甜瓜生產。爲減少生產損失,有效預防該病,現簡要介紹該病的防治技術。

一、病害症狀。該病在甜瓜各生育期均發生,主要爲害莖蔓,也爲害葉片和葉柄。葉片發病多從靠近葉柄附近處或從葉緣開始侵染,形成不規則形紅褐色壞死大斑,有不甚明顯的輪紋,後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空氣乾燥時病斑易破裂。莖蔓受害多在莖節處形成初爲水浸狀的深綠色斑,以後變成灰白至淺紅褐色不規則壞死大斑,空氣溼度高時迅速向各方向發展造成莖折或死秧。在田間、病部常產生乳白至紅褐色流膠,病斑表面形成許多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葉柄染病,呈水浸狀腐爛,後期亦產生許多小黑點,幹縮萎垂至枯死。有時病菌沿瓜柄或瓜蒂侵染至瓜果逐漸呈水浸狀褐色壞死,最後腐爛,在病瓜表面密生黑色小粒點。

二、發病原因。該病由半知菌瓜殼二孢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分生孢子器表面生,初埋生於寄主組織內,後突破錶皮外露,淺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徑74.5-52微米。孔口明顯,頂部呈乳狀突起,直徑17.1-31.5微米。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透明,兩端鈍圓,初爲單胞,後生一隔膜,分隔處常縊縮,大小(9.2-16.4)微米×(3.3-5.2)微米。病菌的有性時期屬子囊菌甜瓜球腔菌真菌。子囊殼球形,黑褐色,單生於寄主表面,孔口突出表面,大小44.5-98.5微米。子囊短棍棒狀或袋狀,無色透明,正直或稍彎,大小(28.5-43)微米×(8.5-12.5)微米。子囊孢子無色透明,梭形至橢圓形,雙細胞,上面細胞較寬,頂端較鈍,下部細胞較空,頂端稍尖,分隔處明顯縊縮,大小(10-20)微米×(3.5-6.5)微米。

三、病害發生規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附着在架柴上越冬,種子也可帶菌傳播。露地種植通常夏秋季發病較重,保護地生產一般多年重茬生產棚室發病多,以春秋兩季病害嚴重,常引起死秧。一旦條件適宜病菌即引起侵染,發病後病菌在病部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澆水、氣流或農事操作等傳播。病菌生長溫度15-35℃,適宜溫度20-24℃。空氣溼度高於85%,平均氣溫18-25℃適宜發病。種植過密,通風不好,缺肥或偏施氮肥,保護地澆水後長時間閉棚,容易誘發此病。連作或平畦種植亦有利於發病。在甜瓜生長期高溫潮溼多雨,或長時間陰雨寡照,甜瓜生長衰弱,病害常發生較重。另據調查,與瓜類蔬菜連作地塊或棚室病害多發生較重。

四、防治方法。根據該病發生特點,宜在優化栽培管理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防治。

1、有條件的地區實行2-3年與非瓜類作物輪作。每茬作物拉秧後徹底清除瓜類作物的枯枝落葉及殘體,集中高溫堆漚發酵,殺滅病菌。

2、選用無病種子,可用52-55℃溫水浸種20-30分鐘後催芽播種。也可用種子重量0.3%的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拌種。

3、適當降低種植密度。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生長中後期注意適時追肥,避免脫肥。發病後加強管理,保護地注意通風。

4、發病初期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6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43%菌力克懸浮劑5000倍液噴霧。兼防白粉病選用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劑6000倍液或30%特富靈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2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效果較好,重點噴灑植株中下部。病害嚴重時,可用上述藥劑使用量加倍後塗抹病莖部。有條件的地方每畝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1公斤噴粉防治。

標籤: 病防治 瓜蔓 技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fuluzhan.com/zbzf/kepu/947w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