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富路站 >

致富周邊 >科普 >

殺菌劑作用方式和機理

殺菌劑作用方式和機理

殺菌劑的作用方式有兩種:一是保護性殺菌劑,二是內吸性殺菌劑。保護性殺菌劑在植物體外或體表直接與病原菌接觸,殺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無法進入植物,從而保護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類殺菌劑稱爲保護性殺菌劑,其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藥劑噴灑後與病原菌接觸直接殺死病原菌,即接觸性殺菌作用;另一種是把藥劑噴灑在植物體表面上,當病原菌落在植物體上接觸到藥劑而被毒殺,稱爲殘效性殺菌作用。保護性殺菌劑主要有以下幾類:硫及無機硫化合物,如硫磺懸浮劑,固體石硫合劑等;銅製劑,主要有波爾多液,銅氨合劑等;有機硫化合物,如福美雙、代森鋅、代森銨、代森錳鋅等;酞酰亞銨類,如克菌丹、敵菌丹和滅菌丹等;抗生素類,如井岡黴素、滅瘟素、多氧黴素等;其它類,如葉枯靈、葉枯淨、百菌清、禾穗寧等。

殺菌劑作用方式和機理

內吸性殺菌劑施用於作物體的某一部位後能被作物吸收,並在體內運輸到作物體的其他部位發生作用,具有這種性能的殺菌劑稱爲內吸性殺菌劑。內吸性殺蟲劑有兩種傳導方式,一是向頂性傳導,即藥劑被吸收到植物體內以後隨蒸騰流向植物頂部傳導至頂葉、頂芽及葉類、葉緣。目前的內吸性殺菌劑多屬此類。另一種是向基性傳導,即藥劑被植物體吸收後於韌皮部內沿光合作用產物的運輸向下傳導。內吸性殺菌劑中屬於此類的較少。還有些殺菌劑如乙膦鋁等可向上下兩個方向傳導。內吸性殺菌劑主要有以下幾類:苯並咪唑類,如苯菌靈、多菌靈、噻菌靈、硫菌靈與甲基硫菌靈等;二甲酰亞胺類,如異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機磷類,如稻瘟淨、異稻瘟淨、三乙膦酸鋁等;苯基酰胺類,如甲霜靈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劑類,此類殺菌劑包括十三嗎啉、嗪氨靈、丁賽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黴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從化學結構上看,他們分別屬於嗎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類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劑類殺菌劑兼具保護作用和治療作用,殺菌譜較廣。

殺菌劑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簡單地說,殺菌劑是對病原微生物具有毒殺作用的化合物。但殺菌一詞涵義並不僅限於殺死病原微生物生長或孢子萌發兩層含意。能夠把病原微生物殺死的殺菌劑起殺菌作用,能抑制病原物孢子萌發或生長的殺菌劑起抑菌作用,這兩種作用都可以在農業生產上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的。殺菌劑的作用方式不同,使用方法也各異,但從根本上來說,殺菌劑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種,即化學保護,化學治療和化學免疫。

化學保護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噴灑殺菌劑預防植物病害的發生。有未見兔子先撒鷹的意思。常見的殺菌劑中有些殺菌劑只有保護措施一般有兩種:一是在病原菌的來源處施藥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來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場所,中間寄主和土壤等。通過施用殺菌劑消滅或減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減少病原菌對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例如冬季清除果園內雜草,消滅越冬病菌;種菌消毒和土壤消毒等具體手段都屬此類化學保護措施。二是在田間生長着的未發病而可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體上噴灑殺菌劑,防止病原菌侵染。作物表面噴上殺菌劑以後就可以對前來侵染作物的病原物細胞或孢子起毒殺作用。爲防治土傳病原菌對作物的侵染,在播種前用殺菌劑處理作物種子或在移栽前使用殺菌劑處理幼苗根部都屬於此類措施。

化學治療就是見了兔子方撒鷹。即在植物發病或感病後才施用殺菌劑使之對被保護的作物或者對病原菌起作用,改變病原菌的致病過程,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病害的目的。預防重於治療,防病的效果也優於治病的效果。所以我國植保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預防爲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根據病原對植物的侵染程度和用藥方式可以把化學治療分爲三種類型:一種是表面化學治療。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體表面,使用石硫合劑就可以把病菌殺死,起表面治療作用,非內吸性殺菌劑可以防治此類病害。一種是內部化學治療,把殺菌劑引入到作物體內治療已經侵入到植物體內部的病菌。只有內吸性殺蟲劑,如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等有內部化學治療作用。內部治療的內吸性殺菌劑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病菌直接產生毒性;另一方面是改變植物的代謝,改變其對病菌的反應或病菌的致病過程。但多數內吸殺菌劑只具有其中一種作用,有些殺菌劑則兼有兩種作用。一種是外部化學治療,防治果樹或森林病害時常常採用的外科療法,就是外部化學治療。即把樹幹或枝條外部被病菌侵染髮病後的病斑颳去,傷口再用殺菌劑消毒,塗以保護劑或防水劑,防止侵染的進一步擴大。

化學免疫是利用化學物質使被保護作物獲得對病原菌的抵禦能力。目前比較肯定的具有化學免疫功能的化合物有2,2-二氯-3,3-二甲基環丙羧酸,乙膦鋁和噻瘟唑等三種化合物。其中噻瘟唑是最典型的化學免疫劑,用它處理水稻植株可誘導產生幾種抗菌物質使水稻獲得抗稻瘟病的能力。

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有多種,每種使用方法都是根據病害發生的規律設計的。常見的使用方法主要有:對田間地上作物噴藥,土壤消毒和種菌消毒三種。

針對田間作物噴藥,影響殺菌劑田間防病效果的因素也不外乎藥劑、環境、作物三個方面,但殺菌劑在施用技術上比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施用技術要求更高,尤其要充分了解病害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因爲病害的發生和發展不象蟲害和草害那樣一目瞭然。對田間農作物噴藥要注意兩點:首先是藥劑的種類和濃度。藥劑種類的選擇決定於病害類型,所以先要作出正確的病害類型診斷,然後才能對症下藥。如稻瘟病可選稻瘟淨、稻瘟靈、三環唑等,小麥白粉病、鏽病要選三唑醇、三唑酮等,花生葉斑病要選甲基託布津等。但還應注意的是同樣的病若發生在不同的作物上,有時也不能用同一種藥劑,如波爾多液可防治霜黴病,但易對白菜產生藥害,故不宜防治白菜霜黴病。藥劑的種類選擇後,還要根據作物種類及生長期、殺菌劑的種類和劑型、環境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施用濃度。一般農藥使用說明書都有推薦使用濃度,可以按說明使用,但最好還是根據當地植保技術部門在藥效試驗基礎上提出的使用濃度進行施用。乾旱或炎熱的夏天應當降低使用濃度,避免產生藥害。其次,使用殺菌劑時還要注意使用時期和使用次數,掌握好噴藥時期的關鍵是掌握病害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做好病害發生的預測預報工作,或根據當地植保部門對作物病害的預測預報做好噴施殺菌劑的準備。一般情況下殺菌劑的噴灑都是在病害發生的初期進行,如稻瘟病等,尤其在高溫天氣,稻瘟病發展快,應立即噴藥。而花生葉斑病害發展比較慢,剛發病時不要輕易噴藥,更不能在發病前噴藥,而是在發病後形成一定的發展趨勢時開始噴藥。氣候條件有利於病害迅速發展時要立即着手噴藥,有時爲了控制病情不得不在下毛毛雨時候也噴藥。噴藥時期決定於病害發展規律外,還要考慮到作物的生育期,很多病害的發生都是與作物的某一生育階段相聯繫。此外,還要注意作物各生育期對殺菌劑的耐受力,防止產生藥害。植物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往往要一段時間,噴灑殺菌劑也很難一次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噴灑多次。噴灑次數的多少主要決定於病菌再侵染情況,殺菌劑的殘效期以及氣候條件、光照、溫度和降雨等。

種苗消毒。浸種要用乳濁液和溶液,不能用懸浮液,即可溼性粉劑不能用來浸種。浸種的關鍵是藥液濃度和浸種時間,操作不當會造成滅菌效果差或造成藥害。其它因素如溫度、種子類型、病菌所在部位等也影響浸種效果。一般情況下,在種子類型、氣溫、藥劑種類確定後,藥劑濃度和浸種時間是可以協調的,濃度高可適當延長浸種時間。病菌所在部位較深或種皮堅硬可適當延長浸種時間,氣溫高可適當縮短浸種時間。拌種時要求種子和藥粉都必須是乾燥的,否則會造成拌種不均勻,產生藥害,影響種子的發芽率。藥粉用量一般佔種子重量的0.2%~0.5%,拌種時藥劑和種子都要分成3~4批加入,然後適當旋轉拌種容器使之拌和均勻。內吸性殺菌劑出現以後,近年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拌種方法——溼拌法。即把藥粉用少量的水弄溼,然後拌種,或把乾的藥粉拌在溼的種子上,使藥粉粘在種子表面,待播種之後,藥劑慢慢溶解並吸收到植物體內向上傳導。

棉花枯萎病、黃瓜枯萎病等土傳病害,除了可以用浸種或拌種法防治外,還可以採用土壤消毒法防治。土壤消毒首先要根據病害種類選擇適當的殺菌劑,再根據藥劑理化性質與土壤結構和性質選擇適當的土壤處理方法。澆灌法適合於水溶性殺菌劑,將藥劑調整到適當濃度以後,於每平方米地面上澆灌5~10千克左右的藥液,土壤較乾燥時可以採用較低濃度的藥液,適當增加澆灌體積;土壤潮溼時可以採用高濃度小體積澆灌法。蒸氣壓較高的殺菌劑可以採用犁底或犁溝施藥,即將藥粉或藥液均勻撒入第一犁的溝底,用第二犁翻上的土將藥劑蓋住,此法不適合過於粘重的土壤,還可以將藥粉或藥液施在土壤表面後,隨即翻土將藥劑埋入土壤中。

標籤: 機理 殺菌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fuluzhan.com/zbzf/kepu/k7np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