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富路站 >

致富周邊 >科普 >

食用菌發酵料栽培的做法和發酵技術

食用菌發酵料栽培的做法和發酵技術

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對栽培原料的處理有生料、熟料和發酵料三種方法。多數草腐菌適宜用發酵料栽培,多數木腐菌應該用熟料栽培,只有少數抗雜菌能力強、發菌快的品種如平菇、姬菇等可以考慮用生料栽培。生料栽培操作簡單,省工省時,但很難控制病蟲害。熟料栽培原料中的養分分解比較充分,接種後發菌快,但是操作麻煩,成本較高。發酵料栽培是食用菌生產中成本低、工序少、技術性較強的一項栽培技術,掌握此項技術就可以大量生產,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筆者根據多年的栽培實踐,總結出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食用菌(平菇和雙孢菇)栽培料的發酵技術要點。

食用菌發酵料栽培的做法和發酵技術

1製作平菇發酵料的技術要點

1.1原料的選擇

培養料應新鮮、無蟲害、病菌,並且貯存在乾燥處。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棉籽皮、玉米芯、麩子、豆秸等。各培養料的特點如下:

棉籽皮營養豐富,具有適宜的碳氮比且質地疏鬆,吸水性強,透氣性好,是平菇栽培的理想原料。玉米芯應新鮮、整個貯存,用時粉碎成黃豆粒大小。豆秸、麥秸、高梁殼等農作物下腳料,均可用來栽培平菇。這些原料一般都必須粉碎,並添加一定量的麩皮等物質來調節碳氮比,施用磷肥等物質來調節礦物質等。麥麩應新鮮,不能用腐爛的,否則影響菌絲生長和產量。

1.2原料的配方

棉子殼1000kg,石灰10kg,石膏10kg,克黴靈1kg。

玉米芯850kg,麩子100kg,豆餅20kg,石灰20kg,石膏10kg,克黴靈1kg。

1.3拌料建堆

建堆場所最好是緊靠菇房的水泥地面,並且排水良好,避風向陽,水源乾淨、便利。首先對場地和工具進行徹底消毒,其次對原料進行暴曬24h。建堆時,先將主料和輔料混合均勻,加足水分(培養料含水量65%-70%)和化學藥品,做到三均勻(即主料和輔料均勻、乾溼均勻、化學藥品在料中均勻),並達到兩個指標(含水量65%~70%和pH10)。建堆時將料堆成寬1.0~1.5m,高1.0~1.2m,長度不限,料堆四周儘可能陡一些。當然,在生產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如高溫季節料堆要縮小,低溫季節可增大。建堆後,用木棒(直徑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氣孔,每隔33cm插一孔,孔與孔之間呈品字形,以利通氣發酵,還可在料堆膜上再蓋草簾和塑料保溫保溼。

1.4適時翻堆

平菇發酵料多在春秋堆制,一般在建堆後48~72h應進行翻堆,生產中在距料表面33cm處溫度達到65~70℃並維持24h後進行。翻堆時必須將料鬆動,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時把堆中心的料翻出來,四周的料翻人中心,以便培養料均勻發酵,全部發酵過程大約6-8d。高溫季節1-2d翻堆1次,低溫季節2~3d翻堆1次,一般情況翻堆3次即可。然後把培養料扒開、攤平降溫,待排出廢氣,料溫降到20℃以下即可進行栽培。

1.5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如建堆後遲遲達不到60℃,可能由於培養料過緊過實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氣不良。遇此情況應及時翻堆,再重新建堆發酵。如果開堆時培養料呈白化現象,水分散失過多,可用80℃以上的熱水,拌勻後重新發酵。

1.6發酵料的質量標準

開堆時可見適量白色放線菌,質地鬆軟、有彈性,淺褐色,無異味、有芳香味,料含水量適中(60%~65%),pH6.5~7。

2製作雙孢菇發酵料的技術要點

在生產中一般採用發酵栽培,可分兩次發酵,即前發酵和後發酵。前發酵在室外堆料場進行,後發酵在菇房內進行。

2.1前發酵的技術要點

2.1.1原料的選擇

培養料應新鮮、無蟲害、病菌,並且貯存在乾燥處。常用的原料很多,主要有農作物秸稈、糞肥、化肥、麩子等。各培養料的特點如下:

秸稈是最基本的原料,一般是稻草、麥秸等,稻草最易腐熟,麥秸次之,玉米稈較難,建堆時應切成10-15cm小段,容易發酵。禽糞的種類很多,它們的特點也不同。豬糞速效性養分多,出菇快,菇密且小,牛糞透氣性差,但菇粗壯,開傘遲且叢生菇少,馬糞升溫快,堆溫高,腐熟好。馬糞和牛糞可單獨使用,豬糞最好與牛馬糞混合使用。雞、鴨、羊等糞作培養料時最好是隨收隨曬,曬乾後儲藏,如讓其自然發酵會影響質量。化肥主要有尿素、過磷酸鈣等,主要是增加含氮量和磷、鈣等營養。麩皮、米糠等要新鮮無黴變,它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含碳量和含氮量,增加營養。

2.1.2原料的配方

稻草或麥秸40%、牛馬糞56%、石膏1%、過磷酸鈣1%、石灰2%。

稻草或麥秸56%、牛馬糞38%、餅肥(豆餅等)3%、過磷酸鈣1%、石灰2%。

麥草1000kg、幹雞糞80kg、石膏80kg、石灰20kg。

稻草600kg、幹豬糞400kg、餅肥(豆餅等)20kg、尿素3kg、過磷酸鈣15kg、石灰20kg。

2.1.3工藝流程

將糞肥預堆-麥稻草預溼-建堆發酵-第5~7天第1次翻堆-第11天第2次翻堆-第15天第3次翻堆-第17-20天第4次翻堆-第21~23天前發酵結束。

2.1.4糞肥麥草預堆

建堆前4d,將曬乾的糞肥預溼,含水量達到50%。建堆前2d麥稻草預溼,將稻草切成10-15cm小段,然後將草在水泥地上鋪成寬約3m,厚約30cm,長度不限,邊踩邊噴水。溼潤後再鋪30cm厚的稻草,如此重複,並從草堆的頂部每天早晚各噴水1次,2d後麥草即可溼潤。手擰草可見水滴出現,其含水量在60%左右。

2.1.5拌料建堆

建堆場所最好是緊靠菇房的水泥地面,並且排水良好,避風向陽,水源乾淨、便利。建堆要掌握四原則,即保溫、保溼、保肥、通氣。建堆時一層稻(麥)草、一層糞肥,逐層堆疊,兩者總厚度爲15~20cm,一般可垛成10-12層,料的頂部用一層牛糞覆蓋,堆的高度1.5~2.0m,寬度2.3-2.5m,長度不限,堆成車廂狀,四周垂直,頂部呈龜背狀。

2.1.6翻堆

翻料關鍵要做到料鬆、均勻、迅速。翻堆的時間應依據料的溫度而定,自然條件下,當料堆中心溫度65-70℃時,開始第1次翻堆,共需翻5次。一般爲第5~7天、第11天、第18天、第20天各翻堆1次,共需21~23d,並且順序依次加入相應的輔料。第1次翻堆時,應均勻地加入石膏粉,減小堆寬20-30cm。第2次翻堆時,應加入生石灰。建堆後,用木棒(直徑5cm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氣孔,每隔33cm插一孔,以利通氣發酵。

2.1.7前發酵料的質量標準

發酵好的培養料呈淺咖啡色,柔軟,富有彈性,有甜麪包的香味和少量的氨味,pH7.5~8.0,含水量65%-70%。

2.2後發酵的技術要點

2.2.1後發酵的過程

後發酵一般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升溫階段,將料溫上升到60-65℃,並保持8-10h,是巴氏消毒的過程。此階段的作用是使大部分病原菌和有害生物死亡,同時爲嗜熱有益微生物提供有利的環境條件和除去殘留的氨氣。第二階段是恆溫階段,將料溫通過通風降溫至50-55℃,並保持該溫度5~6d。此階段的作用是通過降溫改變了有益微生物需氧的狀況,促進嗜熱放線菌的繁殖,同時進一步殺死病原菌。第三階段是降溫階段,將料溫逐漸降到45-50℃,維持12h後立即開窗,使料溫降到25℃以下接種。

2.2.2後發酵料的質量標準

發酵好的培養料呈暗褐色,無臭味、無氨氣、有料香,有白色放線菌菌落,糞草均勻,料疏鬆,含水量65%-68%,pH7.0-7.5。

標籤: 食用菌 技術 栽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fuluzhan.com/zbzf/kepu/qx6wx.html